培训时长 | 255 |
授课对象 | |
授课方式 | 内训 |
(一)无悔的选择是好选择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然而在当下,很多人在为不知道如何做选择而焦虑甚至痛苦。那么,选择有规律可循吗?当人生出现重大选项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决断去把握?在这方面,司马懿就是一个厉害的主儿,在朝不保夕、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司马懿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女士逛商场,越看越不甘心,这叫选择带来的踌躇与焦虑,生活中许多痛苦是因为选项太多造成的。诸葛亮前出祁山时遇到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在《三国演义》国第一次出场。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后的二十年。两人在祁山相会,此时,祁山西城特别安静,诸葛亮安排2500蜀兵埋伏在店铺里,司马懿当时有15万大军,而亮身边都是文官,他们都指望诸葛亮找出活命的办法。诸葛亮吩咐隐起旗帜,在楼上焚香抚琴,司马懿没有想到,只能选择进与不进。司马懿思前想后,这是在重大选择前表现出的焦虑,诸葛亮大开四门,无奈无兵无将,只能出此险招,诸葛亮也有信心,面对异常局面,司马懿不会贸然进城,想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势不明,绝不会贸然进攻,司马懿传令往北山而退。司马昭不理解,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必有埋伏,诸葛亮的反常行为,背后必有意想不到的秘密。(《三国演义》中讲述的空城计的故事就是关于司马懿做选择智慧的经典故事,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没有冒险进城,那么,他的这个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司马懿没败,他的选择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不求最好,但求满意。形势危急下领命,被动时逼退了诸葛亮,这就不错了。但进城就有风险。像今天存在的剩女现象,都想追求一百分,等到遇到一百分,人家儿子上中学了,得一百分得靠运气。司马懿没必要百得要一百分。最好是好的敌人,追求最好会走到反面去。没有100%的完美只有100%的错误。二是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司马懿事后后悔,人生后悔时是最痛苦的。无悔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无性的选择是好的选择。但后悔是选择的影子。面对选择就得用最小后悔法。司马懿不进城相比而言是理性的选择。成功了不要贪胜。人生、商海都贪胜,最后败坏了。打麻将听牌时最危险。得意不要忘形,要保持清醒,但是空城计只能给高人用,见俗人得用俗招。用策略要看对手的状态。(我们很多人做选择,都喜欢追求一个标准,那就是完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之前一直大胜,后来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不够完美,甚至他胆小的举动还成了大家的笑料。然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空城计》中司马懿选择撤退的行为不仅不丢人,其中还蕴含着他关于做选择的过人智慧。人生做选择就像下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每做出一个选择都尽可能地从远处出发,从全局出发,不为眼前局部的利益所诱惑。)三是绝不掉入别人给定的选项里。空城计是假的,真实的历史是231年二人才对决。诸葛亮兵出祁山,当时曹真病重,被包围。魏只得征调司马懿来防守。这一年诸葛亮50岁,司马懿52岁。司马懿带大军来到祁山准备开战,派小分队驻守,自己的主力去直扑诸葛亮大营,诸葛亮却转头去了上邽了。司马懿发现不如诸葛亮。立即追,他跟身边人,你们不知道他,一定会安营扎寨,快点就可以赶到,对了。诸葛亮成也谨慎败也谨慎。做擅长的事情时,最容易被人看出破绽。小战后对峙,诸葛亮撤回祁山,司马懿还是追,诸葛亮也正等着呢,司马懿杀过来了,在卤城拼吧。结果战争没开始,司马懿的军队建立一座更加坚固的大营,两支军队不打了,都在搞建筑了。司马懿固守待援,这是看着你。引起许多不理解,这是高明的不掉入你给定的选项里。(《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正是凭借着豁达的气度和过人的判断力,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选择之后不怨天尤人,不后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面前不落下风。为了不落入诸葛亮的布局,司马懿一直跟诸葛亮拧着劲儿,偏不按常理出牌。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情况,自己的选择被他人提前做了安排,这个安排如果来自竞争对手,轻则会干扰我们的思路,严重点就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面对诸葛亮的聪明布局,司马懿就一直坚守,千万不能掉进诸葛亮的布局里来?那么,在关键问题的选择上,司马懿究竟有哪些高明之处,我们从中又能获得怎样的启发呢?)诸葛亮布好局了,司马懿偏偏坚守对峙,遭到曹魏强烈反对,因为他当时威信不高,许多人不服。5月份,终于决定开战,结果是魏军被迫撤退,六月蜀军无粮全军撤退,司马懿有三点成功:祁山解围了,保住了麦子,逼退了诸葛亮。司马懿不容易体现在管理难,司马懿上有领导的猜疑,身边人也不理解。跟司马懿学管理(二)当好骨干有诀窍骨干员工面临的挑战,先来反思鹤立鸡群这个词。领先者压力大,团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冒尖的骨干。当领导要学会保护冒尖的骨干。如果你是骨干员工,注意人际关系。司马懿在这个团队中怎么处理好关系的?看一个故事,建安六年夏,家乡来几个人,是曹操手下的刺客,奉曹操令来办事,潜入院中,摸到上房,看屋里,床上躺着年轻人,喂水,病得不轻。几个刺客盯着。这个年轻人不动。几人上墙走了,这个年轻人额角冒出汗珠,这是年轻的司马懿,这得病是有目的的。司马懿出身在豪门,爷爷是司马俊,父亲哥哥都受重用,司马懿是少有才名,东汉末年崔琰评价他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评价极高。引起曹操的注意。曹操重用人。司马懿厉害,一定要请来,派人送聘书,让他工作。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不是司马懿的梦想。他看出来,曹操不好伺候。干好了不一定有好处。汉代讲究门第,司马是望族,瞧不起曹操,他去干。拒绝要有手段,有宽容民主领导,有理由可说,会坦诚相待,而专制独断型领导,有理由也不能冒犯,曹操就是这样的。得间接拒绝。要求技巧高。司马懿手段太挑战了,装病。曹操可最恨人骗他。曹操狠招就是夜往密刺之。刺客回来说,真有病。曹操这才放过他。(司马懿是怎么处理和领导的关系的呢?)具体方法有六字箴言:对猜疑型领导,勤、谨、忍,208年,曹操当丞相了。派人去再招司马懿。曹操交待,若复盘桓,便收之。抓来。司马懿,惧而就职。害怕而接受。这一年他30岁。曹操不好伺候。曹操自我中心,猜疑焦虑,像他梦中杀人,所以睡觉时不要离我太近。一次睡得爽,身边工作人来盖被子,他斩了。假装问是谁杀的。他疑心重。二是专制独断,翻脸无情。他头痛,睡眠不好。一次,下午困了,到后帐,宠姬躺着,叫下午叫醒他,她看到累的,起了恻隐之心,没舍得叫醒他。醒来,问怎么不叫我,她说没忍心,叫人打死了。这种领导就要远之则安,近之则危。像杨修,如果领导是诸葛亮是刘备是孙权,不会死,只有领导是曹操才会死,没有考虑领导的对象。杨修教曹植,气得大骂,弄死了他。忌泄漏,看透领导心思说给人;忌轻慢,轻视领导;忌欺瞒,骗领导。杨修三条都犯,能不死吗?(在这方面,司马懿就特别聪明,做人做事拿捏得非常到位,结果工作干得漂亮,还受到了曹操、曹丕的高度信任。即建立了功业,又获得了领导的认可。那么,司马懿处理领导关系的高明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司马懿高明,纵然领导近,他仍捧领导。领导可以把你当成任何人,但是你不能。你要永远回复领导。恭敬地把他当领导,曹操依然不信任他。一件捕风捉影的事,说他可以把头转一百八十度,这是要造反的。一试,果然是这样。这人有异心,跟曹丕交代,非人臣。起了杀心。这种背景下,司马懿用行动来解释。更努力更勤勉。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干得特别努力。司马懿叫曹丕去说好话,让他说自己的好话。曹操终于放了他,没要他的命。如何理解领导对你的严格管理?像孙悟空,头戴金箍,因为你是能人,离不开你。对庸人要画饼。给你戴金箍就是特殊关照。所以要管紧一些。司马懿正是摆正了心态。蘑菇策略,许多领导采取这种策略,不要有怨气,要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这种心态重要。司马懿终于等来了。曹丕称帝了,司马懿有了机会。四人都得到提拔。新官上任就换人。他升到尚书督军一步步升上来。司马懿更谨慎了。曹丕更难伺候。冤杀鲍勋。在工作上得罪了曹丕,司法官,一个曲周县一个干部犯了罪,是曹丕的小舅子,鲍勋要处理,曹丕让他高抬贵手,惹恼了他,免了职。曹丕称帝了,起用了,鲍勋反感他打猎,不让他走,玩物丧志。曹丕气得贬了他。225年秋,南征,鲍勋反对,空耗资财,不能去。曹丕抓了他。南征回来,找个理由要杀他。他不能杀,烈士遗孤,为官清正,三次提的都是正确意见。几个人都上书求情。高柔不处理。曹丕通知高柔来,立即处理掉了。搞得人心凉。曹丕是记恨型领导。这种领导不是用公心。(在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情况,骨干员工在单位里的威信一般比较高,说话也有分量,但这常常会带来一个问题,你有想法,领导也有想法,两人的想法出现了分歧该咋办?如果你遇到的又恰恰是曹丕这样爱记仇的领导,你又该怎么办?)在这种领导手下,谦温密。谦虚低调,不能骄傲,不能蔑视领导;言语温和,得低调说话;得保密。司马懿就做得到位。提拔他,到了国防部长。曹丕说,我这些,是你帮我受累呀。看出他特别谨慎。他发挥的是萧何的作用。把工作认真地做好。受到认可。226年,曹丕去世,把司马懿叫来,托付给三个人,司马懿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托孤大臣了。可是这时听说孟达要造反,司马懿有这个思想准备,怎么办?他左右为难,面对突发事件,司马懿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跟司马懿学管理(三)突发事件巧应对(单位里有一些员工,关键时候喜欢捅娄子,发生这样的事,管理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影响军心士气,大则会给事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那么,出了这类事情,管理者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三国时期,当魏蜀争锋达到白熟化的时候,出了一件紧急事情,曹魏的大将孟达要造反,这是司马懿出现了。他审时度势,迅速出招,最终将这次重大危机化险为夷,赢待了曹魏集团上上下下的高度认可。那么,司马懿应对突发事件的诀窍是什么?我们现代人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呢?)一个人要做大事,会遇到突发情况。没准备就会心慌。这是常见的事。但司马懿表现与众不同。220年夏,曹丕正准备登基,首都来了贵客。曹丕准备特殊的接待,安排他与自己同辇而行。搞得中央政府心生嫉妒。但是曹丕让所有官员目瞪口呆,曹丕说,莫不是刘备派来刺杀的刺客呀?这人会不会冷汗直流。不是,两人都哈哈大笑。这让所有人都匪夷所思。这是谁?是孟达,字子布,本是刘备手下,因为关羽之死,得罪了刘备,受刘封排挤,来投降曹丕了。为什么曹丕如此随意呢?从工作是示范效应,想吸引天下家杰来归…自。从生活角度来讲,心理学规律叫晕轮效应,你在漆黑中,打开灯,看上去光明,关上灯,玻璃上落满灰尘。一个人普通,但当他站在自己的舞台上,也会光彩夺目。车展边站着美女,站着美女的车,同样的车打分更高。这就是晕轮效应,美女闪光,覆盖了那么辆车。孟达有优点,进见闲雅,才辩过人。长得帅有口才,为曹丕欣赏。司马懿急在心上。看到优点,也得保持清醒与冷静。(领导有人也会一好百好,孟达这些优点,在司马懿看来有哪些不同呢?)司马懿的评价是“言行倾巧”,倾就是迎合别人,让人开心。考虑别人是成熟的标志,但是底线是不能丢掉基本原则,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孟达会放下原则去迎合,这种人是小人。所以司马懿认为可怕。巧,有技巧,是好事,但是卖弄技巧不是好事,是轻浮甚至心术不正。司马懿一味地卖弄技巧,肯定是反复小人,将来必然出事。曹丕看不出来,司马懿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态度,是骤谏。看得出司马懿的急切。曹丕不听。给领导提意见两个不能:一是揭领导的短揭得狠;二是探领导的心探得准。如果领导不能接受,我们就要注意方法。司马懿采取适当方式来表达。(司马懿该做哪些防范措施呢?)司马懿的方法是:一是提前判断矛盾公开,司马懿对孟达有深刻的了解,父亲是孟他,官拜东汉凉卅l刺史,是送礼送出来的。东汉张让大权独揽,孟他没背景,就想怎么把张让搞定,他找到家奴,这些家奴贪财,孟他送礼给他们,积年家业为之破尽,几个家奴不好意思了。孟他要的是“欲得卿曹拜耳”,大家就答应了,在张让府门口等着孟他,那时,张让门口堵呀。孟他来了,家奴们热情地上来,迎车而拜。然后进了家门,所有人都震惊了。于是这些人到了孟他家,来贿赂他。孟他送给了张让,张让大喜,拜为凉卅l刺史。孟他是钻营会得血本的政治赌徒。孟达行为真是跟他父亲一样。先靠私人关系投刘璋,后来靠法正投刘备,现在来了曹丕处,他越投降越帅越精神了。所以司马懿发现他是没有原则反复无常的小人,所以骤谏。这是司马懿的公开矛盾为以后的行动做铺垫。,第二步是,确定权威,果断行动。没有强烈的举动,找机会对孟达下手。曹丕短命,朝中欣赏孟达的人去了,起了反心。蜀汉有李严有书信往来,心活动了。申仪发现了,马上向司马懿汇报,司马师说,应该先汇报给皇帝,再调兵收拾他。这个建议重要。这时司马懿刚刚恢复官职。本来免职了,曹魏到第三代领导对司马懿有怀疑,怕他造反。这就两难了。他告诉JbY-立即灭孟达,擅自行动,这是明智。曹睿手下的司马懿不是当年了。当年谋士如云,现在可不一样了。人才凋零,曹军是屡战屡败了。他顶天立地了。权威性与人际关系成反比。越是权威,越不必在意人际关系。司马懿知道此时自己是资深了。权威就是自由度了。就去平叛孟达了。(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大领导不在家联系不上,那么下级管理者就要判断形势,敢于决策。但这样做的前捉条件是,你必须要有独立解决问趣的能力,否则处理不当,必然会造成领导和同事们的不信任,对个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司马懿就有这个自信,他果敢判断并迅速做出了决策一一立即征讨孟达。司马懿还能想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呢?),第三个是借人借势,速战速决。一个普通人,得有奖励与惩罚,得制度。如果是小人,得派人盯着。司马懿想,得打申仪盯着,申仪也是小人。用小人管小人。申仪就随时汇报。孟达的亲信,外甥,邓贤,亲密将领李辅,两人关键时开城投降,造成孟达全线崩溃。反复的人最容易从身边策反。整个战役中,司马懿速度,速战速决。写信给孟达,蜀汉恨你,不可能再接受你。不相信你会投降。孟达有底,一松懈,有机会了。日夜兼程,八天就走到了。到了后,立即攻击,八条线上攻。打了十六天。最后邓贤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斩首,给司马懿带来了更大的声誉与权威,连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才华与能力。获得满朝文武的一致认可了。面临的第二仗是与诸葛亮再战,而先前是多次失败,在巨大压力下,在士气低落下,要解决策略问题,司马懿怎么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