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商务报告的框架思维——金字塔写作

撰写商务报告的框架思维——金字塔写作

价格:联系客服报价

授课讲师:海天

讲师资历

培训时长 2天
授课对象 有希望获得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表述有力的写作能力的员工或领导
授课方式 内训

课程目标

 这是阮秘书发给总经理王总的一个邮件:“李副总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黄副总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副总的秘书说,唐副总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杭州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人预定。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总经理看完一头雾水,这也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常态,商务信函、商务邮件、商务短信息缺乏逻辑,不分主次,不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很困扰。学

课程大纲

金字塔写作——撰写商务报告的框架思维


课程背景:

这是阮秘书发给总经理王总的一个邮件:“李副总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黄副总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副总的秘书说,唐副总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杭州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人预定。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总经理看完一头雾水,这也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常态,商务信函、商务邮件、商务短信息缺乏逻辑,不分主次,不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很困扰。学生生涯我们学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但都是以写作者为中心,由于语文老师的品位和审美不同,不少文笔优秀的学生学会了含蓄、委婉甚至是晦涩的表达方式,认为这是写作水平高的表现。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愿意细细揣摩,慢慢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意,那也无可厚非;但在商务领域,这样的写作方式和方法就会让读者浪费时间或者捉摸不透作者的原意。从效率和效能的角度,都是极大的浪费。

本课程旨在系统性地学习商务写作中的精华——金字塔式写作,金字塔式写作来源于麦肯锡公司的金字塔原理,突出的优势在于中心思想明确,逻辑推理严密,能够在信息源众多,信息量爆炸的今天,紧紧抓住主要重点,节约读者的阅读时间和理解时间。

运用金字塔是写作技巧,阮秘书写给总经理王总的这封邮件,我们就可以整理为下图,一目了然。


课程收益:

▲ 解决问题:当你尝试解决问题时,运用本课程所学原理和工具从下到上,收集论据,归纳出中心思想,建构成坚实的金字塔结构,让问题解决起来最有效。

▲ 沟通交流:运用金字塔原理的沟通、写作和表达,可以极大的沟通成本和沟通时间,会让你的表达一目了然,逻辑结构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

▲ 管理部下:对工作目标建构坚实的金字塔结构,根据个人特长分工,将工作层层分解,各负其责,有利于合理分工和准确授权。

▲ 商务写作:可以让公司内的员工提高商务写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阅文时间,推倒部门墙,降低内耗。

▲ 立足于训练,有效的示范、练习、辅导、反馈使学员发生行为转变;

▲ 立足于企业经营发展需求,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帮助企业实现知识高效率转播。


课程工具:

工具一:中心思想的“TOPS”法则

工具二:序言的“SCQA”原则

工具三:逻辑推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

工具四:“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


课程模型: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有希望获得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表述有力的写作能力的员工或领导


课程大纲

第一讲:课程导入

1.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2. 什么是金字塔式写作

3. 金字塔式写作的好处


第二讲:金字塔式写作方法的结构关系

一、从结论说起

1.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3.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二、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1. 纵向关系

2. 横向关系

3. 序言的结构

4. 金字塔结构的构建

三、序言的具体写法

1.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2. 序言的常见模式

3. 序言的SCQA原则


第三讲:金字塔式写作方法的逻辑和思想

一、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1. 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3.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二、应用逻辑顺序

1. 时间顺序

2. 结构顺序

3. 程度顺序

4. “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

三、概括各组思想

1.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2. 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3.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第四讲:金字塔式写作实战

1. 优秀金字塔式写作范文赏析

2. 金字塔式中心思想归纳练习

3. MECE法则动笔练习

4. 金字塔式写作动笔练习


第五讲:课程收尾

1. 回顾课程

2. 答疑解惑

3. 动笔宣言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