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长 | 2--4 |
授课对象 | |
授课方式 | 内训 |
本课程基于ISO10015国际培训质量标准,参照英国剑桥国际培训师课程体系,融合了辅导过的100多家企业的300多门课程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案例,系统化地呈现了从业务需求沟通到将专家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学习内容的整体学习体验。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实战训练,带领您掌握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工具及流程,依据客户需求,紧贴客户行业特征和业务模块,从关注行为改变到绩效改进为目的设计和项目化的交付课程,设计出符合自己符合市场采购需求的课程,又能切实的收获基于自己课程的设计与优化的成果。真正让你做不仅能讲、会讲,而且能真正做到拥有自己的风格、拥有自己的内容、拥有自己的品牌课程。我们在培训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扰:1. 面对要求开发课程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如何评估与优化自己的课程。2. 我们的大部分课程基本是扒课,度娘搜搜,网上抄抄,逻辑松散,结构不合理,满篇文字。3. 课程有了,如何建模?如何搭建课程的结构?如何优化内容与提炼组织智慧?4. 内容有了?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大量的案例等感性刺激如何匹配?5. 如何使我们的课程让学员主动参与?教学策略如何匹配优化内容?6. 如何就能做到与工作场景更近?如何解决战略、业务、绩效问题?一、课程解决主要问题:1. 理解课程开发逻辑的七个心理学原理,为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2. 学会准确从战略、业务、绩效、学员的层面,确认客户的培训需求3. 开发出结构化的内容大纲,搭建出清晰易懂好记的课程模型4. 认知七大培训方法和72个教学策略,能熟练地为每个内容点匹配或优化培训活动5. 运用课程开发的七大流程,学习结束后学员能自行设计标准课程:《课程简介》、《课程大纲》、《PPT标准课件》、《讲师手册》、《学员手册》、《大纲的思维导图》、《课程工具包》、《课程案例库》等;二、培训形式:1. 项目分组——课题分组,成果PK,流程作业,分组演练2. 快乐教学——创设气氛,沉浸融入,随时解答、直接示范3. 实战演练——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点评改善4. 现场设计——进入场景,反复训练,形成习惯,输出成果三、适合对象: 职业培训师、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经理、培训专员、承担培养员工职责的管理者、有志于从事专业培训工作的人士等四、课程时长:标准版3天。五、课程大纲:导论:1.案例导入:从孙建宏小品《麻豆》说起2.团队共创:好课程的标准?3.课程设计的钻石七力模型模块一、课程之本,以“终”为始,需求分析1.讨论: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课程--待开发课程的卖点与买点分析2.好课程的选题的两个维度:审视稀缺性与影响程度3.“无问题不培训”从何说起--培训问题与培训师问题的较量4.案例分析:杨经理的困惑5.牛排理论:课程设计的缺失不在牛排而在佐料6.公式:如何计算课程的有效性--效果是设计出来的模块二、课程之魂,以“名”惊人,课程选题1.好课程选题破题的三个关键词--主题、角度、方向2.好课程选题的四大原则--实、小、新、奇3.课程命名的七字法则--精准、优雅、冲击力(常见命名误区分析)4.好课程命名的七种经典方法--模型量化、以小见大、真知酌见、形象比喻、问题悬念、成语故事、说文解字5.这些课名为什么吸引人?--最佳课程命名案例展示6.分组讨论与小组展示:我的课程我作主模块三、课程之骨,以“纲”为骨,大纲结构1.课程结构的三级目录--根目录、干目录、支目录2.风头亮相、龙身充实、豹尾精短的表现手法3.课程结构布局的七种方法--流程法、要素法、矩阵、英文组合、汉字结构、情景演绎、借喻4.MECE原则的运用在二、三级目录的运用5.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的构建课程金字塔6.练习:画出品牌课程的“思维导图”模块四、课程之肉“点”滴成材,素材收集1.坚不可摧的“蜂窝”矩阵:单元课程的“四点三线”2.一键操作:培训素材库的关键索引3.百宝箱=书箱、音乐箱、工具箱、模版箱、案例箱、视频箱、故事箱、游戏箱4.分组讨论:佐料的收集、咖啡豆的分类5.例子:大海捞针与点滴汇海6.用方法点说明内容点:用论据论证论点模块五、课程之法,“计”上心头,课程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的原点:刺激右脑的“三化”途径2.S-C-Q-A模型法:以情景带出观点3.情景演绎法:用“生活”串起“专业”4.比较冲突法:深刻印象来自冲突刺激5.蒙太奇手法:“错位”带来美感6.真相揭示法:用“问题”层层剥开内容真相7.体验教学法:心身参与,双向互动模块六、课程之美,“演”出传奇,试讲准备1.激发动机的七个方法2.呈现内容七个常见方法3.练习活动的九个常见方法4.内容总结的四个方法和强化转移的三个方法5.上台前的四准备:受训对象、现场环境、方法盘点、情绪酝酿模块七、课程之器,“磨”出利器,课程标准化1.培训课件的制做2.编写讲师PPT3.编写讲师手册4.编写学员手册5.编写案例活动手册6.编写试题库 练习点评:成果汇报及限时互评结论:学员分享,评审或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