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

《2021年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

价格:联系客服报价

授课讲师:郭巍

讲师资历

培训时长 1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 金融机构、国企、民企、政府
授课方式 内训

课程目标

本课程也会在课程中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到具体的经济热点,让受众学院深入浅出的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宏观经济发展机理● 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 掌握自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 ● 掌握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内部挑战与发展机遇 ● 掌握未来短期与长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脉络

课程大纲

第一讲:中国的双引擎复苏与“十四五”开局

一、国际大循环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1. 1949年建国与计划经济体系

1)重工业为先导、军工优先发展-东北、西南GDP增速领跑全国

2)二元化治理体系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

3)大国农业问题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4)一本《平凡的世界》诉说了中国的农业经济

2. 1978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体系

1)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GDP\就业\通胀\净出口平衡

2)宝安县到改革开放经济的桥头堡-深圳

3)“渔村”到中国制造业基地再到科技创新高地

案例分享:富士康之殇与大国制造

案例分享:苹果之路、华为之路、小米之路三者的思辨与中国经济模式

案例分享:星巴克的猫抓杯与江浙沪包邮的山寨“X爪”杯

案例分享:“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来了就是东莞人”

4)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

5)义乌小商品交易中心与江浙商人-国际大循环体系的建立与WTO

案例分享:没有地寡人多哪来的温商台商

案例分享:没有义乌与浙商哪来的淘宝电商

6)四十年的低端制造业让我们懂了什么是价值链与产业链

7)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的过渡-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

a农村包围城市的乡镇企业

3. 2000年的互联网加持下的中国制造与大国服务业

1)2003年淘宝网成立-义乌商人们都熟悉的那个马云

2)民族品牌的扩张与WTO

3)中国产业要升级

案例分享:台湾制造业教父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与产业升级

案例分享:斯坦福的中国商学院案例-铁道部降伏汉斯虎-中国高铁技术谈判

案例分享: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与上汽新能源

4. 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大国经济崛起与不确定性的开始

1)蚂蚁金服的ABS杠杆工具与美联储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CDO

2)一场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投机引发的危机与“四万亿“投资计划

3)5亿农民进城的二元化结构的变迁与美好生活

4)基建投资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

5)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之辩

a房价还会涨吗

b 90后和00后的住房问题

c我们买房是投资还是消费

d房子究竟是金融产品还是生活的保障

6)政府、企业、居民的三个杠杆循环与996的工作模式

7)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就业

5. 2015年央行缩表与地方债、城投债、P2P的因果关系

1)十年中国的投资模式与债务逻辑

2)城投公司与高耸入云的地标建筑

a上海中心的空置率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

3)投资引领GDP增长的背后天花板

4)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与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5)投资、消费、出口究竟哪个才是引领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车

二、2020年这个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1. 疫情冲击打破原本平静的去杠杆和稳杠杆之路

1)线下服务业重挫与线上服务业的蓬勃

2)复工≠复产背后的国际需求与国际供应链体系

3)美国大选与”修昔底德“陷阱

4)“内卷”“通缩”中等收入陷阱“与我们的挑战

2. 投资与加杠杆成为2020年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动力

1)全球唯一正经济正增长

2)一带一路建设与产业转移到亚非

3)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石油交易所

3. 货币财政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的“六稳”和“六保”

1)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创1952年新高

2)稳健的货币政策-M2增速保持高速增长

3)通胀率显著提升-M2增速与GDP增速扩大

4)投资拉动“新基建“落地带动上游产业利润恢复

5)股市回暖

6)大宗高位运行

4. 都市圈与城市圈再次成为继2009年之后的新城市投资区域

1)东京湾区与日本住在乡下的“打工人”

2)粤港澳大湾区

3)长三角城市群

4)京津冀一体化

5)成渝双城经济圈

5. 再通胀背景下的资产市场与货币政策逻辑

1)通胀究竟好不好

2)股市与通胀成正比例关系但波动上涨

3)房市与通胀成正比例关系且无波动

4)CPI随通胀不升反降的经济悖论与通缩

5)房地产价格为何没有统计到CPI消费指数中

第二讲:疫情后的复苏年-2021年加杠杆投资周期到消费内循环的过渡之年

一、经济复苏将由出口和消费两个引擎共同带动

1. 工业、投资、消费都出现持续复苏信号

2. 难得的宏观经济增速GDP预计8%以上

3. 6月份是两年加杠杆周期的分水岭

4.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题

1)粗钢产量全球第一却还要进口汽车钢

2)稀土产业全球唯一却没有定价权

3)如何破解高利润行业后期必然产能过剩难题

4. 货币政策不松不紧与GDP增速保持一致

5. 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

1)投资信用究竟加给谁?政府、企业还是居民

2)以未来收益作为信用的新时代开启

6. 金融科技创新加码

7. 小微企业、绿色发展金融加码

二、创新驱动十四五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1. 建立消费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发展

1)老百姓为什么爱存钱

2)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闭环

3)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2. 强化国际战略科技力量

1)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日本错失的互联网机遇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押注“与大国崛起

3.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1)“芯片“之痛与基础研发

2)透过日本东丽碳素“碳纤维“看国际产业竞争

3)德国的宝马供应链体系比不过河南的“三轮车“

4)“卡脖子“技术与进口替代计划

4. 内需消费与“橄榄型“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性

1)消费、储蓄、投资的均衡之辨

2)创新创业与居民高杠杆的冲突

3)2020家庭债务/GDP=59.1%

4)2024家庭债务/GDP=68%

5)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的新消费市场与收入倍增战略

6)财产性分配不均与“财产税“

7)2020全国消费下滑5%,奢侈品消费增长50%

8)反垄断与收入分配的问题

5. 深化改革与开放

1)国企改革国企治理

2)一个项目的审批看懂国企改革逻辑

3)一个项目的投资看懂营商环境

4)一个项目的招商看懂市场经济主体活力

5)日本丰田汽车曾经的技术性破产与国企的主业经营

6. 农业大国与农业强国之辩

1)人多地少与地广人稀

2)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效率

3)耕地流失与环境保护-农村的垃圾都去了哪里

4)国际四大粮商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芙)与大豆安全

7. 资本自由之辩与反垄断

1)资本的两面

2)垄断与竞争

8. 房地产三十年与三道红线

1)1987年12月的一次深圳土地拍卖

2)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

3)2009年房地产金融化

4)2016年房住不炒

9. 三百万亿的房地产与地产的未来

1)放弃金融属性回归本源建筑业

2)需求分化有效需求无效需求

3)住宅资产占家庭财富总值约四分之三

第三讲:不要错过2021.经济展望与企业机遇

一、资产表现-2021风景这边独好

1. 股票市场-估值驱动转向盈利驱动

2. 债券市场-风险防范高于一切

3. 房地产-城市分化严重

4. 低利率的长期性与优质资产

二、产业视角的国内大循环体系

1. 农业安全与机械化种植提高农业效率

1)沙漠国家以色列的高技术农业

2)创新驱动与高附加值制造业与国内循环

3)服务业与消费引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三、新消费崛起与消费者用户精准画像

1. 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与创业的新势力

2. 绿色消费群体倍增

3. 90后汽车新消费市场

4. 服务消费占比近60%

5. 00后以190%增速领涨新消费人群

6. 80和90后非遗老字号消费占比超7成

7. 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新消费增速领先全国

8.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助推新消费

9. 脱贫攻坚与扶贫消费

1)6亿人收入1000元以下与乡村金融

2)中国最牛“村服”与拼多多消费下沉

四、全球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案例借鉴

1. 美日贸易战与广场协定后的日本低速发展十五年

1)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2)美日贸易全面开战与日元升值

3)广场协定后的资产泡沫

4)日本企业垄断拆分与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十年

2. 一部奥斯卡《寄生虫》折射出的韩国经济崛起到回落

1)财阀政治与经济垄断

2)底层百姓的无奈与彷徨

3. 当前的美联储宽松引发全球货币巨幅波动

1)美联储负利率时代即将到来

2)印美金应对疫情已成为当下主要政策

3)全球低利率时代来临

4. 新兴经济体崛起速度减缓

1)技术垄断去全球化趋势明显

2)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我国货币政策的联系

3)美联储的扩表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关系

4)中国出口与人民币国际化

5)上海石油交易所与RCEP贸易协定

五、后疫情时代企业的应对与挑战、机遇

1. 国内市场的崛起与消费循环下沉

2. 六亿人千元以下收入带来的市场机遇

3. 内循环体系下的企业创新与升级

4. 疫情下全球经济短期依赖中国发展

5. 既要关注市场又要把握创新,既要节约成本又要提高效率

6. 平衡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最佳时期

1)回归主业经营

2)现金为王

3)严格把握企业风控

4)聚焦都市圈和城市圈需求

5)关注中央对于科技的扶持政策

6)降低企业杠杆

7)过剩产能尽量出清

8)关注政府投资项目与购买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