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长 | 159 |
授课对象 | |
授课方式 | 内训 |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寻找经济新引擎和新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当务之急。从新一届政府释放的信号来看,新型城镇化是引擎之一,城镇化不仅被新一届政府视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更被看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今后一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 巴曙松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乃至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当前中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城镇化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因为中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尤其是在不同地区,城镇化率差异很大。沿海地区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城镇化率,但在中西部,城镇化的空间仍很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它成为扩大内需的潜力和力量。因为城镇化要有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将成为投资增长的动力。” 巴曙松称,农业会成为扩大内需重要方面。在城镇化建设中会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同步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的转移,会给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带来更宽松的条件。城市在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推动下,两亿多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户籍的人群逐步被城市接纳,逐步完善其社会保障,这就会释放相当一部分消费潜力,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城镇化是同时从几个层面推进,逐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平稳投资、扩大消费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会对扩大内需产生增长的动力。 以人为核心 落脚点在改革 和以往建楼造城的传统改造模式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但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被认为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对此,巴曙松称,第一,原有的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村人群,被现有的城市正式接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次,从农村向城市劳动力人口的不断转移,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与原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强调区域的转移、产业的积聚相比较,是从人的角度来切入的,就必然提出了通过城镇化来推动相应领域的改革。 巴曙松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必须要做好户籍制度的改革,人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那么就需相应改革土地制度;同时,城市大量人口积聚,就要在基础设施投资、城镇融资、保障房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所以新型城镇化,核心在人,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就要推动不同领域的改革措施,落脚点在改革,通过城镇化作为支点,促使相关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来提升整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空间”,他总结道。 防止出现资产价格泡沫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一些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城镇化措施已经出台,并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一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城镇化措施已出台。7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起5年内全国棚户区改造目标:改造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7月23日,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会议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编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明确分年度、分类别改造任务,并落实到市县。 巴曙松说,“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之中,需防止在城市里面出现过高的土地价格和过高的房地产价格,从而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要想继续推进城镇化,必须要有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这样可以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利益。” 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区的建设面积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过于铺张占用了宝贵的土地。巴曙松建议,下一步需摒弃粗放的土地扩张方式,逐步建立土地的约束机制,使其与城镇化速度大致匹配,这也对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